台灣如何面對產業高原期(83)
到2012年年底時,台灣已經有779家上市、上櫃的電子廠商,產業年營收總額甚至超越5,000億美元。從產業外觀來看,台灣電子業依然虎虎生風,光是系統產品量產製造的規模,便高達3,500億美元,如果以零組件成本占80%計算,台灣每年採購零組件的金額,便可能高達2,800億美元,這是台灣的「硬功夫」。
只是台灣產業似乎正走入高原期,12家2012年營收超過3,000億台幣的電子大廠中,竟然有5家廠商出現負成長。我們不得不開始警惕,享受二十幾年產業全盛期的台灣電子業,是否已經到了改弦更張的時刻?
想起前大唐電信總裁魏少軍說過的一句話,他說:「台灣電子業像是身體強壯,但手指不太靈巧的巨人」。這句話背後的意涵便是台灣人懂得如何管理生產體系,但卻是對消費者使用行為、市場行銷極不擅長。
不久前有位產業大老問我,如果有機會向總統建言,您會怎麼說?
我會說:「深化內需」。唯有透過內需市場的歷練,我們才會深刻體會產品的內涵,經營者、專業經理人才能跳脫與世隔絕的工廠管理經驗,真正走入社會、走進市場。電子業的資深主管,不能再是「出世」的社會邊緣人,唯有融入社會,我們的產品才會有生命!